还是个女娃时,住在类似72家房客的大杂院里。里头大人小孩约住了2-30人。我们一家分得楼上两间小房。一间爸爸妈妈睡,一间是书房、储藏室、到了晚上我和哥哥们就地而睡的多功能房间。地上是由一条条的木板相接而成,可从板与板的缝间看见楼下进出的房客。往往睡着睡着就滚到书桌下,厨底下。
外婆去世后,我们搬到一间较新款的小排屋。屋里有三间房,妈妈说女孩大了自己睡一间。那年我七岁,自此我一直是自己睡一张双人床。虽然都是些旧家具,但很开心拥有自己的小空间,自由的小空间。长大后间中到外州上课或受训一年半载得与他人共处一室,感觉就是很不自然。
结婚后,身边多了个人,一个会打呼噜的老公,一个翻身就碰到的枕边人。四年后,还没赶得上适应,两个娃娃就先后加入拥挤的卧室。因还没找到理想的房屋,只能在双人床边加一张单人床。自此,房间成了最热闹也最拥挤的地方。夜里不时可听见呼噜声、磨牙声、哭叫声。。。宛如夜间交响曲。虽然这样的生活让我很踏实的拥抱小家庭的幸福,但我仍怀念以往宁静的小空间,那个可让我好好的看书、好好的发梦的小空间。
女儿入学后我们搬到一间双层排屋,楼上三间卧室,其中一间蛮大的主人房。我跟老公说买张king size 的床吧,至少翻身不会碰到对方。当时两个娃娃年纪还小,每晚临睡前还得看图讲故事,还得妈咪陪入眠,但至少已可与爸妈分房睡。这样,我每天睡前都会有一点点自己的小空间。
随着女儿渐渐长大,当妈妈的决定男生女生各有卧室,各有小空间。可年纪小的儿子胆小吵着要人陪,当爸爸的不忍只好陪太子睡觉。而当妈咪的我每夜和孩子们kiss good night 后又找回了失去许久的小空间,不,是大空间,大大的房,大大的床。从此,床上、地板上、厕所都是书。。。
不久前爸爸往生了,妈妈看不见同房几十年的伴侣,好长的一段时间都睡不好。我把妈妈接来同住,让她换个环境。有妈妈在的夜晚,我在房里的动作得放轻,睡前陪她谈谈话,准时关灯睡觉。夜里听见妈妈打着呼噜,反而觉得心里踏实,至少她能好好的睡了。
接下来的日子,也许偶而夜里会有家人躺在我身边,偶而我又需要拥有个人的天地。因为那是我温暖的洞穴,那是我补充能量的时刻。
安安 12年 10月28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